香格里拉娱乐

如何带领孩子从小书本走向大世界
香格里拉娱乐
你的位置:香格里拉娱乐 > 最新动态 >
如何带领孩子从小书本走向大世界
发布日期:2025-05-25 05:11    点击次数:209

本文转自:荆门日报

□张文博 马晓冰

数智时代,阅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书和静谧的书房。随着“阅读+”概念的兴起,阅读早已突破单一思维模式的桎梏,以更多样化的方式,引领孩子从书本走向广阔的世界。以下几位家长分享的亲子阅读故事,以更开放的姿态,打破对阅读的固有想象,陪伴孩子跨越书本与现实的壁垒,在多元互动中丰富阅读的内涵和外延,获得更精彩的成长体验。

阅读+二创

开启读书“新玩法”

相比界面丰富的电子游戏,书籍的内容呈现方式只有文字和少量图画,它不会主动递来“互动邀请”,而是需要阅读者保持耐心与专注,在理解的基础上与文本互动。“光有阅读,没有理解”成为很多孩子的阅读常态。

怎样帮助孩子变“被动接收”为“主动思考”?周周探索出“读书+二次创作”的策略。既然阅读的重点不在于“看过”,而在于“留下”,那便带孩子通过绘画、续写、改编、演绎等形式,达到捕捉细节、理解文意的效果。周周尝试在课外阅读中给儿子小牧布置“二创”任务。比如,根据寓言故事描画场景;根据人物的性格与经历,为人物定制一段内心独白;与AI共创,探讨开放式结局的多种可能性……

“二次创作极大地丰富了孩子的阅读体验。”周周分享孩子的变化,“带着‘创作者’的身份去阅读后,小牧分享的内容越来越多元,有更多的细节,还常常附带他自己的见解与想象。”

慢慢地,以文字形式进行“二创”已经无法满足小牧的“创作欲”了,他开始以视频为媒介,将文字描述的场景、画面拍出来,完成文本的影视化演绎。

阅读+旅行 用脚步丈量书中世界

“阅读与旅行的结合像一把钥匙,既打开知识的边界,也叩响真实世界的门扉。”骆平带儿子循着作家李娟书中的线索走进新疆,这场“跟着书本去旅行”的实践,是教育最生动的模样。

这场旅行源于李娟书中飘着麦香的馕。在散文《馕的事》里,李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馕的制作过程——面团在馕坑里膨胀,麦香混合着炭火气飘散。儿子嘉嘉反复阅读这段文字,对馕产生了极大的好奇。于是,母子俩开启了说走就走的新疆之旅。

上面是天,深蓝明净,下面是草场,一碧万顷。森林在右边浩荡,群山在左边起伏,身边河水奔流不息……眼前的景象依然让嘉嘉与李娟的文字产生了强烈共鸣。

这种共鸣不仅体现在风景上,也体现在对美食的追寻上。一路上,母子俩捧着刚出炉的馕啃得津津有味,嘉嘉一脸认真地对妈妈说:“这和书里写的一模一样!”其实,嘉嘉口中的“一样”不但指具体场景,更是跨越文字的真实体验:当焦脆的饼皮与书中描写的香气重叠,那一刻,文字与现实的界限悄然消融。

从新疆回来后,那些关于草原、湖泊和馕香的描述,对于嘉嘉来说不再是抽象的文字,而是混合着风沙和笑声的记忆。

阅读+思辨 启迪智慧的深度对话

为什么有的孩子阅读量大,却难以形成自己的观点?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只关注故事情节,忽视了对文本进行深度思考和批判性分析。

“大灰狼一定是坏的吗?如果它只是饿了呢?”翻开绘本《三只小猪》,面对孩子这个看似天真的疑问,张小菊没有急于给出答案,而是引导孩子从动物本能、生存环境等角度展开思考。最终,孩子跳出“善恶对立”的框架,理解了“不同立场可能有不同解释”。在张小菊看来,“阅读+思辨”如同一扇窗,让孩子看见世界的复杂性与多面性。

思辨是以提问为核心,通过开放式问题引导孩子打破固定思维的过程。张小菊记得读《丑小鸭》时,孩子疑惑地问:“为什么大家因为丑小鸭长得不同就欺负它?这是否说明外貌决定一切?”这个问题让张小菊有些意外,她趁热打铁,抛出问题:“现实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?你会怎么做?”这次讨论持续了很久,从故事里动物们的行为说到现实中人们对“美”的定义,最后谈到生活中一些根深蒂固的偏见,孩子实实在在体验了一场思想的“盛宴”。(摘自《教育导报》)